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简介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N:11-1183/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摘要”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应避免下述用语:1.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2.本文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关键词又称叙词或主题词,指在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表达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应是具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应该依据文献的题名和前言、结语、目次等不同部分,归纳出中心主题因素与修饰限定主题因素,根据需要进行精选和取舍;避免主观性,强调客观标准;应注意主题词的全面性和专指性。所选词语须概念清楚、确切,避免多义性。
(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注释主要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4)凡属基金资助的文章,均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本刊优先刊载此类文章。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作曲理论,西方音乐史,音乐表演,书评,学术报道,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音乐美学,世界音乐,表演与文化建构,中央音乐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作曲技术,表演理论,译文_呼吁与回应,疑义相析,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专题,学术动态,音乐家研究,综述,音乐与认同专题,名家讲坛——第三届弹拨音乐节专题,音乐美学专题:理论·实践·审美,译文,佛教音乐专题,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学术思想研究专题,报道,“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专题,“新音乐学:理论、方法与资源”专题,学术概览,重逢俄罗斯专题,侗族大歌研究专题,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教材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专业音乐教育,美学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音乐类书评专题,学科·学人,音乐与科技,第十届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专题,于润洋遗稿《肖邦传》专题,音乐交流,名家讲坛,学科理论,音乐心理学,中西音乐交流,作曲技术理论,古代音乐史,音乐传播,书 评,作曲家谈创作,音乐学讯息,献礼党的二十大,一带一路音乐,研究和阐释二十大精神专栏,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目录索引,学术论坛,表演艺术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民族音乐学开始关注“音乐与认同”的关系问题,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2007年以来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方面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综述、梳理和评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亦开始借鉴人类学的同类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于中国汉族传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如今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期学报“音乐与认同”研讨专题推出的一组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为对象的相关学术论文,便集中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摘要:文化认同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群关系的重要标志。从文化认同角度解读传统文化,应该获得和以往不一样的收获。本文希望以文化认同视野来解释在白族乡村生活中,一些传统文化为何依然拥有自己的空间,人们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如何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摘要:敖包是草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敖包祭祀是在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不同类型敖包的祭祀场域下有着不同的参与群体与仪式组织形式,也建构了带有不同文化标识的敖包祭祀仪式音乐。这些音乐文本的建构,主观上体现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民族与民族文化建构的结果,客观上为借助仪式中的文化符号与隐喻,结合其背后的真实语境解读文化表征所传达的意义,探寻族群边界变化与音乐文化变迁的轨迹提供了可能。本文以鄂温克族自治旗旗敖包——巴彦呼硕敖包这一较具代表性的祭祀个案为例,考察政区敖包祭祀场域下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表征与认同。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于2017年5月8日至10日,邀请了著名音乐学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法比安(DorottyaFabian)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两场有关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专题学术讲座。活动旨在针对刊物不同特色栏目的提高和发展,通过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以讲座并提供论文的形式,发掘国内外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积极组织和策划高质量的稿件。
摘要: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通过口头背诵,用地方文字转誊为经书的方式传承,口头文本通用于整个南传佛教文化圈,是核心的宗教文化标识。同时遵循佛教戒律中的禁乐传统,课诵没有谱本,依托经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此,巴利语课诵音声结构以广义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一方面从认同维度,维持共性的观念价值立场;另一方面从表征维度,在复杂的建构中有意义指向的符号发生动态变化。本文以课诵音乐性较强的傣泐亚文化圈的中心区域之一——西双版纳的基础课诵“三皈依”和“五戒”为例,依据寺院管理体系选取不同层级、不同课诵风格的寺院住持的诵经音声进行音乐形态“模式变体—模式”的简化还原分析和并置比较。判断包含曲式、曲体、乐句旋律在内的多样的课诵音声表征,以何种具体的共性模式表达宗教文化认同。
点评详情